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精神内核
抗疫精神是:
●生命至上
●举国同心
●舍生忘死
●尊重科学
●命运与共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一精神深刻体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核心价值观。
生命至上,彰显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冲锋在前, 全国4万多名军地医务人员毅然驰援。在全国抗疫一线,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坚守岗位,与病毒赛跑。他们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
举国同心,展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面对生死考验,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危急时刻,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他们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尊重科学,展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命运与共,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钟南山(前中)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批战疫一线火线发展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上领誓。
2021年3月13日,湖北武汉,新疆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们在武汉大学赏花留影。
2021年2月2日,志愿者在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欣怡小区的测温点执勤。
历史背景
抗疫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深刻体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核心价值观,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的丰富,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力量的充分体现 。
抗疫精神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有其深层次的生成逻辑和价值底蕴。在抗疫精神的淬炼砥砺中,我们既能深切感受到内心情感的激励共鸣,又能更好领悟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源自于灿烂中华文明的历史孕育,熔铸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接续奋斗,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创造,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坚实精神基石 。
伟大抗疫精神产生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价值追求的生动展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始终保持不屈不挠的昂扬斗志,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进取姿态,始终迸发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这一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抗疫斗争的经验总结、思想提升和精神凝练,也愈发闪耀着璀璨的国际人道主义光芒,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更为深沉的世界情怀 。
抗疫精神的孕育而成,既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注重凝练弘扬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更是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高度契合 。这一精神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近100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史上刻划下新的精神坐标,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矗立起新的精神标杆。
来源:湖北日报、学习强国
主办单位: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联系电话:0715-8182290 地址:咸宁市咸安区太乙大道3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12000059 鄂ICP备05011845号 鄂公网安备42120202000259号
技术支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主办单位: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