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荣耀咸宁 | 咸安曾勇 :赴越作战勇杀敌 抗洪救灾立新功

时间:2025-08-25    来源: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960年2月,我出生于咸宁市汀泗桥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他一生忠于党和国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

1978年2月,18岁的我抱着报效祖国的信念,以知识青年的身份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4军坦克团的一名坦克兵。1979年2月,我随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在攻打越南谅山的战役中,我作战勇敢、表现突出,回国后受到部队领导的关注。9月,经部队推荐,我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毕业后分配在81393部队,历任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通信参谋、机关管理股股长,先后被授予“学雷锋积极分子”“优秀指导员”等荣誉称号。

1987年,大兴安岭林场发生大火,我主动请缨,带领一支队伍赶到林场,参加灭火战斗。因为指挥得当,出色地完成扑火任务,受到部队嘉奖,荣立三等功。

1998年夏,长江发生全流域型大洪水,出现8次洪峰。与此同时,嫩江、松花江流域也发生超历史纪录特大洪水,先后出现三次洪峰,沿江两岸堤坝险象环生,抗洪形势十分险峻。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庆油田安全,我临危受命,担任松花江段抗洪突击队长,带领100多名由南方士兵组成的突击队参加抗洪抢险工作。我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地挖泥土、扛沙包、固险堤、堵管涌。长时间高强度的作业,让我的体力消耗达到了极限,双目劳累、肩膀红肿、四肢酸痛,手指被磨破,脚底板被泡烂。但一想到任务和责任,我们就全然忘记了伤痛,生起无限力量,和战友们一起顶着暴雨,在水中一泡就是数十个小时。我们的裤上整天裹满泥巴,衣服交织着雨水和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抗洪抗到水低头,堵口堵到水不流”“人在堤在,势与大地共存亡”这些豪情万丈的标语,激励着每一个参加抢险的军人,3万多名官兵仅用7天时间就转移群众10余万人,加固堤坝长达300多公里。

有一次大雨过后,被洪水冲倒的树木顺着湍急的河水翻腾而下,电线杆横七竖八地倒在水中,水底情况十分复杂,稍有不慎,救生船就会碰上杂物,如果被电线缠住或撞上水底的线杆,就会造成翻船事故。我当时想哪怕牺牲自己,也一定要想办法把这几百号人安全带出去。救生衣不够用了,我脱下救生衣,披到群众身上。在茫茫的水上,我凭借着记忆和变化的风向,边判断边摸索,经过好几个小时的沉浮,终于一点一点向岸边靠近,成功将灾民全部送到安全地带。由于我在这次抗洪抢险成绩突出,1998年9月11日,我被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总书记签署主席令在全军进行通令表彰,荣立平时一等功。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主办单位: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联系电话:0715-8182290 地址:咸宁市咸安区太乙大道3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212000059   鄂ICP备05011845号 鄂公网安备42120202000259号

技术支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主办单位:咸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鄂公网安备 42120202000220号